Not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in Taiwan for Mainland Chinese Residents

漢字趣談

關於「羊」、「羋」、「哶」、「咩」四字關聯的一個猜想

整理資料時對著「羋」字看了半晌,突然發覺這個字和「羊」字的形態異常接近,有一瞬間甚至感到此字之形態比「羊」更加接近羊之真實物狀。所以連忙仔細翻閱《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發現「羋」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分別為「ㄇㄧㄝ(miē)」和「ㄇㄧˇ(mǐ)」,其中「ㄇㄧㄝ(miē)」音的釋義為「羊叫聲」,而「ㄇㄧˇ(mǐ)」音只能作姓氏。又仔細翻閱「羊」、「哶」和「咩」三字的釋義後,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

也許「羊」這個字在遠古語言裡讀作近似「ㄇㄧㄝ(miē)」的音,也並非寫成「羊」字而是被寫成「羋」字(甚至可能二者在古文字中的某個階段為同一字,直到後世纔分化出兩個不同的字形),或許古人一開始就是用叫聲來命名這種動物。在古代,人們可能會以動物的叫聲或其他特徵來命名牠們,這種語言的起源和演變與人類對於自然世界的認知和理解密切相關,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即中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ㄧㄤˊ(yáng)」音可能是後來纔出現的,出現之後就逐漸取代了「羊」這個字的原有讀音,之後人們為了方便區分就新造出了「哶」字(為「羋」之異體字,亦可視為「咩」之異體字),而「羋」這個字的讀音又慢慢變成了「ㄇㄧˇ(mǐ)」且專用來作姓氏。其實「哶」和「咩」兩個字也可能是由同一古字分化而成,其原理大致與「羋」和「羊」的分化類似。在漢字的發展中,有許多字形的變化和演變,有些字的讀音甚至可能因為形態的變化而產生了變化,這種字形和音讀的變化往往與當時社會、文化以及語言的變遷密切相關。這種字形的演變還可能受到了地理、文化交流以及不同族群之間交流的影響,不同地區和文化之間對於相同事物的命名和表述方式可能存在著差異,這也反映了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

如果真是這樣的情形,那麼「羊」和「羋」就有點類似「牛」和「哞」、「貓」和「喵」的關係了。通過研究漢字的形態、讀音以及釋義的變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類語言和文化的發展歷程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影響。

以上內容純屬異想天開,並無證據,僅供娛樂消遣之用。

相關條目或文章推薦:   一簡多繁辨析之「臺、檯、颱、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