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和尚打傘──無髮(法)無天」這句歇後語裡的「髮」可以諧音為「法」。後來,我才了解到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定正,「髮」這個字只有一個讀音,就是「ㄈㄚˇ(fǎ)」,並且一直是上聲。這個字在中古漢語中本來是入聲,在南宋《平水韻》中,「髮」被歸入入聲的「六月」部。然而,自元代以來,中原地區的入聲逐漸消失,導致這個字的讀音變得難以考證。
根據新國音(國語)的標準來看,可以確定的是,民國時期的北平人將這個字讀作「ㄈㄚˇ(fǎ)」。這意味著,當時「和尚打傘──無髮(法)無天」這句歇後語的存在是合乎語音邏輯的。這句話的幽默之處在於「髮」和「法」的諧音,從而表達了一種無視法紀、無所顧忌的態度。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民國三十八年之後,大陸普通話的標準將「髮」這個字的讀音定為「ㄈㄚˋ(fà)」。這一變動讓人難以理解,甚至有亂改讀音之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動呢?這一問題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或許是語言標準化過程中的某種考量,但這並不改變我們對於語言變遷的好奇與探究。
這樣的語音變遷背後,反映出的是歷史語言學中的一個有趣現象:語音的演變往往並不是線性的,而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地區差異、歷史事件以及文化交流等。在這個過程中,有些讀音保留了下來,有些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或改變。
總的來說,「和尚打傘──無髮(法)無天」這句歇後語,不僅僅是一個幽默的語言現象,更是語言演變過程中的一個有趣例子。它提醒我們,語言是活的,有其自身的發展歷程和變化規律。我們在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也應該多一些包容和理解,認識到語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